看见TA们行动 | 一群想要改变世界的人打算好好爱惜身体
发表时间:2023-10-08


STORY

如何让食物教育成为一场社会运动?

孟芊杉在“食育减肥营”里看到了这种可能性的萌芽



“妮妮来了!”一瓶可乐瞬间消失在桌上,速度很快,但是孟芊杉看得很清楚,她感到哭笑不得,但还是不动声色地走了过去。孟芊杉是2019级的银杏伙伴,社群里大家都习惯叫她的英文名Nini。她知道等她离开,那瓶可乐还会从桌子底下重新回到餐桌。


孟芊杉还知道有不少伙伴在聚会的时候如果想抽烟会特意避开她。“就好像我是教导主任一样。”孟芊杉笑了起来。这是她最初参加银杏伙伴的春秋季论坛活动,时常会发生的事情。


这群各有建树的公益机构或企业创始人之所以那么“怕”她,是因为她是做食物教育(简称“食育”)的。当“食育”这个词第一次在孟芊杉嘴里说出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伙伴都回以茫然的表情,然后大部分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认为这是一个教小朋友怎么健康饮食和生活的工作,这点让伙伴们有些尴尬起来。


孟芊杉其实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去“干涉”伙伴的生活,她认为作为一个成年人,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更何况,“食育”并不是简单的照搬一套方案,复制某种所谓的健康生活方式。


好的食物教育是向内探索的,每个人需要自我觉察;以自己的生活为线索,向自己的家庭、所居住的社区、民族文化探索,看清自己何以形成现在的观点和状态,重新发现自己与食物的关联,然后再去重塑自己的饮食习惯。食育跟大自然一样,从根系出发,脉络的生长是动态永续的。


随着加入银杏伙伴社群的时间越长,孟芊杉对伙伴越来越熟悉。她默默地观察公益伙伴们的生活状态:很多人睡眠不足,工作压力大,没机会自己做饭吃,焦虑带来的减压式、情绪性饮食让他们身体变差。对此她感到非常心痛。


2020年4月,赋启青年发展中心创始人周颖,也是孟芊杉在公益社群里的战队的战友,被查出了癌症。看到这位优秀的公益人在死亡线上挣扎,她的内心在刺痛。几位身边的公益伙伴的健康也频频出状况。她心里开始着急起来,于是她抛弃过往的犹豫,决定开始发起“公益人饮食健康倡议”的倡导。


11月,孟芊杉参加了银杏伙伴委员会的竞选,希望在服务中能有更多机会在社群中倡导伙伴更加关爱自己;让伙伴在推动各个议题的同时也能聚焦当下的个人生活,去重新思考自己的健康和机构以及自己的使命之间的关系


 // 妮妮(右二)在银杏伙伴2021秋季论坛 摄影:丁沁

                


2021年4月,当周颖的病情再度恶化,孟芊杉觉得光是倡导远远不够。她发现其实大家都不缺健康的意识,道理也都懂,但为什么没有行动?


参照自己教儿童食育的经验,孟芊杉觉得关注公益人饮食健康需要解决三个问题:1、一个短期能够看到显著效果的主题;2、一个好的共学氛围,凝聚伙伴,鼓励支持伙伴;3、一位带领者的专业引导与陪伴。她决定尝试探索一种可以”将大人们重新带回到自己当下,并且形成新的生活习惯的可能性”。


孟芊杉选择了一个大家相对来说最迫切的健康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减肥”。 几经思考,孟芊杉决定在银杏伙伴社群等公益社群和朋友圈发出“公益人免费减肥”的招募令:相信“免费”或许可以让大家都更愿意试试。

     

原本打算招募25个人,但当天就超员报名36人。


孟芊杉把这套食育减肥法设计成90天,分为3个阶段,想要采用的是一种尽量温和的减肥方法,让伙伴们在不知不觉中把体重减下来,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循序渐进中取代旧的生活方式。孟芊杉每周给大家90分钟的线上课程,每1-2周调整一个小习惯,让大家可以轻松完成。梅若参加了课程,觉得这很适合自己,她希望借此重新找回生活的节奏。


图 // 孟芊杉(妮妮)朋友圈截图

图 // 孟芊杉(妮妮)近照




2021年4月26号,第一个《妮妮食育减肥营》正式启动。孟芊杉让大家根据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条件设置适合自己的固定的进食时间,通过建立有规律的饮食和饮水,建立好的膳食均衡习惯和运动习惯除此之外,大家不要关注自己的体重,而是关注自己身体的细微变化,比如皮肤状况、便秘问题、失眠状况、关节等等。

北京鸿雁社工服务中心的负责人、2012届银杏伙伴梅若就是其中一个。

彼时梅若的肩上背负着这些重担:一家服务于家政女工群体的公益机构负责人,工作在北京家在天津的双城生活者,一个孩子的母亲。体重飙升,免疫力低下从而引发了严重过敏,皮肤上大片大片的红色斑点走了又来,始终没有消退的迹象,而梅若根本无暇顾及这些,总有更紧急的人和事情排在前面。


梅若的整个生活围绕着减肥营的要求做出调整,她给自己设置的窗口期是早上的六点半到下午的两点半。每天早上五点半钟起床以后,梅若不再像以前那样饿着肚子直接开始工作,而是给自己准备早餐,吃完休息一会儿再开始工作。忙碌到中午,无论如何都要填饱肚子再工作,否则就只能等到第二天早上再吃了。


梅若减肥最大的阻力来自于家人和朋友。“你的身体会受不了的。”朋友很担心。“把它吃下去。”家人把饭菜盛好端到她的面前,满含深情和担忧地坚持着。


“这是我的选择,我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也很清楚自己身体的感受。”梅若反复地解释。而在经历短期的不适之后,梅若感受到的是身体的越发轻盈。


需要面对的还有现代社会生活中习惯出现在晚上的应酬。“这是我非去不可的应酬吗?”梅若问自己,而答案是她多出了很多与自己与家人在一起的夜晚。加入减肥营两个月,梅若只在两个晚上参与了她认为非去不可的聚餐。


梅若有一次错过了直播,社群的伙伴将自己整理好的笔记发给她,给她补课,有问题其他伙伴解决不了,梅若就会求助于孟芊杉。除了计划内的社群分享、看作业、答疑之外,和大家的交流碎片化地平铺在孟芊杉的生活里, “每天都聊吃了什么喝了什么,习惯坚持得如何,大小便怎么样,不夸张地讲,有的伙伴每天放了多少个屁我都清楚”孟芊杉笑眯眯地说。同时她甚至有些后悔,为什么没有早点开启这个计划,她原本就知道伙伴们的健康状况堪忧,但是真的深入了解之后,她仍旧会不断地感到震惊。


自己在家吃和在外面吃的百分比,自己的体重、腰围和身心变化,每天记录自己的身心感受和变化,对食物的看法的各种变化……当梅若和其他学员们将目光聚焦于自己和生活本身时,很多问题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图 // 梅若近照  摄影/ 丁沁



渐渐地,变化发生了。第一个变化是,社群里的伙伴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聚会,都会不约而同地聊到“减肥营”这件事情上来;第二个变化是人数,第一个阶段还没结束,不断有学员希望能让机构伙伴、家人加入减肥营。


“减肥营给我很大的触动,你会发现你要做出任何改变都会有阻力,而且有的阻力是以爱之名出现的。我们这些致力于想要去改变世界的人,你要放弃分分钟都可以,因为要改变就一定会有阻力,而且阻力不会小,这个时候你就要回到自己的初心,知道这是我的选择,你的选择就是会遇到这些事情。” 身体状态的回归让梅若对世事获得了一种更为清明的洞察,“减肥营其实就是一直让你对自己的所有选择保持觉察。以前一直把身体当工具使用,而其实我们的身体是我们所有意志活动的载体,我们借由我们的身体活出自己。”梅若的身体在好转。


6月,孟芊杉决定开办第二个营。第二个营报名的更多,一下子来了44个;与营一不同的是,第二个营,伙伴开始更多地担任群里的志愿者,两个群也相互支持。伙伴们也建议孟芊杉用视频号直播或者别的方式,把食育减肥方法传播给更多有需要的人。主题除了减肥,孟芊杉还会根据学员的需求,做针对特殊情况给出相应的主题课程,例如:脾胃食育养生、儿童膳食喂养等等。


在两个营的陪伴和链接中,孟芊杉一方面更加深入地参与到了伙伴们的生活中,另一方面她也感受到了社群的力量,看到了社群伙伴之间的强大凝聚力和互相支持的力量。


从今年截止到现在,70多位公益伙伴一共健康减重了400多斤,平均每人减重6斤左右,腰围平均减少6公分,最多的伙伴减重了20斤。


梅若减了七八斤,同时腰围减少了三四公分,随着免疫力的提高,过敏症状消失,皮肤状态随着好转。和梅若一样,越来越多的伙伴身体状况明显改善,伙伴们的孩子也常常来旁听妈妈上课,大家也开始积极探索,把这个方法带进他们的机构和服务群体。


图 // 减肥营的营员日志 来源:妮妮


图 // 减肥营截图 来源:妮妮



减肥营的不断发展让孟芊杉想起了自己的困境。2018年以前,“妮妮环球食育”更多地是针对青少年儿童群体来展开课程,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儿童的自我健康管理和食物教育是一个世界难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在参观孟芊杉环球社区食育基地时,认为她的团队可以为世界探索出一个儿童食育的成都模式,他们觉得在这里看到了基于儿童权利友好的食物教育,与在地环境、在地文化的完美结合。


图 // 妮妮的食育课程 来源:妮妮


但是结束了活动和课程,孩子回归到现实生活以后,孟芊杉发现却并没有可以支持孩子们持续下去的环境。围绕着孩子的是什么呢?狂轰滥炸的各种垃圾食品广告,喂饭等同于爱的抚养者,喜爱着外卖奶茶、快餐的学校老师,这些都让孟芊杉越发清楚地意识到,对孩子来说,更大的食育”是社会环境和身边的人潜移默化带来的,食育作为一门课程远远不够,只有当它成为一场社会运动,发动更多人做出改变,儿童的环境才能发生改变,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人人都可以从“食者”变成“善食者”,人人都可以是“食育者”。


如何让食物教育成为一场社会运动?孟芊杉在“食育减肥营”里看到了这种可能性的萌芽:联接社群,促成生活体验,而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企业和公益机构CEO又将影响带入到各自的机构和家庭,就这样温和地进入公共空间。这件事情自下而上发展到最后,就需要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推动。


为了做食育,孟芊杉放弃了很多东西,比如城市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博士学位、知名食品公司的橄榄枝,这些都是她与自己深度对话之后做出的选择。


看一个人的饮食习惯能够看出个体的人生哲学,一个群体的饮食习惯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的运行模式。多样性的选择,顺应自然的农耕文化,围坐一起分享食物的氛围,“天圆地方”的筷子等等,这些都是让孟芊杉感到身心熨贴的传统中国饮食文化,她希望这些文化能够保留下来,同时放眼全球,博采众长,深扎本土,社群参与,政府推动。


孟芊杉在周颖离开的那天写到:     

      

那些为了理想的熬过的夜、抽过的烟、喝过的酒、吃过的泡面……当我们在以不同的方式企图让世界有那么一丝丝的改变的同时,也似乎已经习惯“把自己耗尽”;我们为了想要实现的那个所谓的梦想,燃尽了一生......万物皆是我,我亦是万物。我想,与周颖的缘分和爱让我化成一个“敲钟人”,让我可以在人间提醒每一个公益人:“要像爱你所捍卫的理想一样,好好爱自己”。



挖掘社会创业家成长、行动以及ta们与社群连结那些事儿

撰文:清 浅  

图源:妮妮/丁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