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11 月 14 日-17 日,北京市银杏公益基金会联合商业生态组织 2023 年第二期社会创业家跨界参访——“多元与包容”参访共学计划,16 位来自多元与包容相关领域的社会创业家齐聚上海,参观了解企业与机构如何联合责任相关方推动包容文化与社会融合,彼此看见、对话、学习、交流。
14 日晚,商业生态的伙伴带领 16 位社会创业家进行了一个价值观工作坊。16 位伙伴分为 5 组,每组 3-4 个人,每个人会得到一套价值观卡片及价值观树模型,根据提示,以价值观树模型为基础,按照基础价值观、自我实现价值观、社会善治价值观,从相对应的卡片中,选出共 18 张认为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卡片,放到价值观树模型中,之后小组交流分享。在交流分享中,每位伙伴都拥有充分表达的机会和权利,也拥有全情倾听的义务和责任。
在 1 个小时的交流中,大家彼此分享着自己的选择,倾诉着自己的生命故事,交流着自己的想法见解。认识再认识,了解再了解,熟悉再熟悉,“看见”在这一刻有了具体的形状。
图 // 伙伴们分组交流分享自己的价值观树图
那么一起回顾这场参访共学之旅吧
参访企业
第①站 · 星巴克手语门店
图 // 店长为参访团进行店内设施讲解
星巴克手语门店一方面针对听障人士进行专门优化,包括支持手语和手写点单在内,来给大家创造一个无障碍的消费和生活场景,另一方面,星巴克手语门店本身也会由听障咖啡师提供服务,这是星巴克支持残障人士就业,并追求和社区进一步联结的方式。
图 // 参访伙伴们在星巴克手语店内交流
手语门店的作用不仅在于给听障人士提供一个新的工种,更在于提供了听障人士与健听人士沟通的平台;定期组织的手语课堂和咖啡教室,也将帮助双方增进对对方的理解,破除固有的僵化的印象。星巴克全球执行副总裁、星巴克中国董事长王静瑛在全国首家手语店开业时就表示,“深耕中国市场 20 余年,我们一直致力于成为一家与众不同的公司。我们希望,手语店能为听障群体创造更多交流与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期待,这样的探索可以帮助听障群体发现生活的更大可能,也让星粉和顾客可以通过这一家特别的门店了解并理解听障人群,为不同需求的社群创造独特的‘第三空间’体验,营造多元、平等、融合的社区氛围。”[1]
第②站 · LiLi Time 咖啡店
离开星巴克,参访团前往下一个咖啡店LiLi Time,体会两家咖啡店不一样的风格。作为雇佣听障员工和自闭症员工的文创咖啡店,这里的员工身上没有任何特殊的标识,只有在点单交流时,才会发现他们的不同。“我不想给他们贴标签,因为他们身上的标签已经够多了。”LiLi Time创始人章莉莉说。
2014年,章莉莉第一次接触听障人士,是店里的一位听障客人给她递了一张纸条,希望能得到一份工作。从此开启了她与听障伙伴的缘分。如今LiLi Time在上海有 3 家咖啡店,他们为听障人士及自闭症群体提供就业机会,包容性就业率达到 80% 以上。
图 // LiLi Time创始人章莉莉与伙伴交流
“残障员工也可以做创意型的工作,而不是只能做一些简单的重复劳动。”章莉莉发现,有些听障员工对于色彩非常敏感,于是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去做一些创意咖啡的研发,鼓励他们发挥自身的优势。LiLi Time同时也为听障人员——不只是员工,提供大量的培训机会,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咖啡师,拓宽他们的职业空间。
章莉莉也在现场教了伙伴们几个手语,让大家体会到了另一种语言的魅力。比如,“爱”是你真正地欣赏一个人,为Ta竖起了大拇指,然后轻轻抚摸他的背;“生活”是蒸蒸日上,是两只手的螺旋上升。好像最简单的手势,却可以包含非常复杂和通透的信息。
图 // LiLi Time创始人章莉莉教伙伴们手语
全中国有 2700 万听障人士,相当于一个上海市的常住人口。如今,很多残障人可以借助更好的工具(比如语音软件、辅具等)更好地交流。推动融合就业,放大每个人的闪光点,虽然很难,但是很有希望。在参访LiLi Time过程中,我们偶遇一位从事残障人士融合就业十年有余的创业者,在交流中,伙伴们对残障人士在就业中可能遇到的种种误解与壁垒有了更深刻的感知。
第③站 · City Walk
图 // 伙伴们在city walk中交流
在阳光明媚的下午,伙伴们进行了一场别样的City Walk,拜访了视障人士友好的新华书店“逆光226”,体验了上海本土的老店、公园和书局。伙伴们通过无障碍公共出行的方式,亲身体验了上海的无障碍基础设施状况,看见并感受到残障伙伴在出行中遇到的种种困境与无力。
在这个过程中,残障伙伴也为非残障伙伴讲解相关无障碍知识,让我们看见残障融合不仅只有就学、就业、就医等基本民生问题,更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图 // 伙伴们乘坐地铁出行
图 // 伙伴们参观“逆光226”新华书店,感受墙上的盲文
第④站 · 陶氏化学(中国)
陶氏化学公司是全球三大化学品制造商之一,业务遍及约 160 个国家,在全球拥有约 37,800 名员工。陶氏公司的包容文化推行是从上至下的,公司旨在成为在创新、客户导向、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全球领先的材料科学公司。
首先,陶氏亚太区多元化组织负责人Curtis Baker 向伙伴们分享了陶氏公司的包容性文化主要战略, “在这里,每一位陶氏人都在日常中谈论多元文化 。” 包容(Inclusion)、多元(Diversity)、平等(Equity)作为陶氏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既考虑组织在社会架构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也考虑组织内部如何为员工提供相应的支持,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
图 // 陶氏亚太区多元化组织负责人Curtis Baker
WIN(女性包容联盟)是在陶氏已经拥有 30 多年历史的员工资源小组,亚太区人资资源解决方案中心总监徐卉,同时也是女性多元化组织亚太区主席,分享了 WIN 的四大策略:1、由文化意识推动性别平等行动;2、加强女性发展:针对如何平衡女性家庭生活和工作开展相关讲座和培训,搭建职场女性的分享平台;3、获得男性同事的支持很重要:公司会对男性员工不定期提供相关的意识培训,请他们一起加入对于性别平等话题的学习;4、联合外部合作伙伴加强活动:扩大影响力,进一步帮助社区和社会。
除了办公室业务职场,陶氏的生产工厂端也积极组织员工资源小组活动。来自张家港生产基地残障员工资源小组负责人姚雪飞,介绍张家港工厂有关残障人士的项目和活动。他们与本地NGO开展慈善项目,走入张家港特殊教育学校,帮助改造学校图书馆、组建足球队、乐队等。邀请孩子们与陶氏志愿者一起互动,提升社会参与感和幸福感。张家港工厂还申请慈善资金,用于帮助建设张家港第一家公益咖啡店,建立残障咖啡师孵化项目,重点缓解残障人士的就业问题。
图 // 亚太区人资资源解决方案中心总监、女性多元化组织亚太区主席徐卉
在与伙伴们的互动环节中,有参与者提问在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企业发展DEI会不会有顾虑和怀疑?陶氏的代表们也回应道,面对不太乐观的经济形势,短期的压力肯定会有,但是陶氏相信长期的价值观能够驱动企业走得更远。公司从上到下都相信如果企业能够更包容更多元,会成为企业的竞争力,业绩也会更好。陶氏公司的员工都相信,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都需要被包容、被看见。
图 // 参访伙伴们现场交流对话
第⑤站 · 大鱼营造中心
大鱼营造是一个专注于践行社区营造的机构。这个由建筑设计师、社区营造研究实践者和斜杠青年组成的团体,已经在上海进行了大量社区营造项目,既有建设公共空间这样的“硬件营造”,也有促进居民的联结、自治、自理的“软件营造”。从最初的新华路营造试点,到今天的“闲下来合作社”“启航站社区参与式博物馆”“黄金城道融·古北驿站”……一个接一个的营造项目是他们播撒在社区的种子,正逐渐发芽、生长。
图 // 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
16 位参访伙伴来到大鱼,进行了一场多元与包容工作坊。这是一个开放式的工作坊——从自身经验与兴趣出发,伙伴们一起探讨多元与包容领域的问题,分享、讨论、交流,在思想的碰撞中,看见真问题,发现真问题,探索可能路径。
图 // 多元与包容工作坊-伙伴们进行讨论交流
图 // 多元与包容工作坊-伙伴在分享小组成果
第⑥站 · 长宁区特殊职业技术学校
长宁特职校是一所针对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智障、脑瘫、自闭症学生开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教学校。创立于 1926 年,原是上海第一所聋哑学校。秉承着“每个孩子都是金子,充分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用爱实现他们融入社会的希望和展现自我的梦想”的办学理念,学校支持学生的多样化人生发展,帮助学生实现就业、高等教育,以及人生兴趣的多元探索。
图 // 校长沈立分享智力障碍与孤独症学生职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学校开设个性化课程,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化和因材施教。通过设立多样的课程,让孩子发现兴趣和潜能。同时,邀请企业进入学校一同开发课程,真实模拟工作场景,将真实的工作模式融入日常教学。“就业是融入社会最理想的方式,我们帮助特殊孩子们提升学历水平,挖掘就业市场。”沈校长说,“孩子们在校的最后一年和工作的第一年,都会有就业辅导老师跟踪。”
图 // 学校设立了真实的工作场景,将工作模式融入日常教学
除了校内课程支持,长宁特校还成立了特殊青少年文创孵化基地,促成学生设计向服装与文具等文创产品的转化,帮助有特长的学生建立工作室、画室、摄影棚、舞蹈房,为他们提供将人生兴趣转化为谋生手段的平台,也为学校中的孩子们树立了榜样的力量。
图 // 学校将孩子们的设计转化为服装和文创产品
在初冬的阳光下,沈校长带着伙伴们走入华阳路街道,参观了华阳路街道慈善超市,展示与售卖弱势群体和特殊孩子的文创产品;恩理禾艺术馆,以商养善的自闭症孩子专题艺术馆;星儿艺术生活馆,结合文创展示和简餐制作,为特殊孩子提供就业机会。大家在充满烟火气息的街道,感受社区和企业对于特殊孩子的支持,看见特殊人群融入社会生活的可能性。
总结工作坊
三天的参访即将落下帷幕,伙伴们通过彼此写祝福、在明信片上画下“让自己印象深刻或者打动自己的一个场景”,分享参访过程中留下的印象与感触,彼此看到:议题不是单一存在的,议题之间是有共同点的,作为推动议题解决的人,是可以相互合作的,我们是可以共生的,其中的认知壁垒是可以打破的......这其中,有太多可以努力和探索的方向。
“
只关注自身群体永远无法获得社会的共情,也并不是真正的“公益”。当包容意识完成了“跨界”,才觉醒了真正的公民意识,才有建立多元平等包容社会意识的可能。
“
我第一次意识到在讨论DEI的不同议题时,了解该议题目前最核心的难点,以及这个议题的应用场景,对于讨论不同组织如何合作非常重要。因为面对的困难不同,所以在合作时,如何串起不同议题表象背后对于公正和包容的追求,是重要但也很难的问题。
“
曾经有一位轮友分享,残障友好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肉身在场,就是人要出现在现场,而不是被代表。第二阶段是产生情感连接,即不惊讶残障伙伴在场,轻松平常。第三阶段是经验分享,即我们跟残障伙伴有对话,有思想交流,互相了解。
“
在伙伴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不同的学习和理解路径,给了我很多新的视角。从看见到思考,再到理解的过程是需要在互动中认知的
这次的跨界参访虽然结束了,但我们的行动仍在继续……
参考资料 [1] 用一杯咖啡传递爱的声音 星巴克上海首家手语门店开业.环京津新闻网 [引用日期2023-11-30]
参访伙伴与企业合影
左右滑动查看社会创业家们参访合影
12
商业生态
自 2009 年以来,商业生态始终活跃在可持续发展领域,长期关注气候变化、循环经济、垃圾分类、生态时尚、塑料回收与再生、CSR(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创新等前沿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