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创业家跨界参访 | 第二期:融合就业与创新
2023-08-08


银杏基金会的使命是“寻找、连结和激发具有社会创业家精神的青年行动者,和他们一起,解决社会问题,形成联合影响力”。银杏致力于支持以银杏伙伴为代表的社会创业家持续提升协同解决社会问题的意愿和能力,促进更多超越机构层面的协同行动的产生,有效回应公共需求。在这个背景下,“社会创业家跨界参访”计划应运而生,银杏希望通过支持社会创业家面向优秀企业进行参访,达到打开视野思考格局、建立更大社会连结、提升彼此联结的目标。


在心和基金会的支持下,2022 年 11 月 8 日-11 日,银杏基金会联合商业生态组织了第二期社会创业家跨界参访——“融合就业与创新”参访与共学计划。13 位来自不同领域的社会创业家实地参访了苏州、太仓的实践融合就业的企业,相互分享来自商业领域与社会领域的“融合就业”实践案例,并就“融合就业”进行责任相关方对话,探讨如何衡量社会问题背后的价值。


让我们一起再次参访和共学吧


参访企业


第①站·中德融创工场


 //  中德融创工场项目发展经理王丽分享中德融创工场在残障融合的历程和模式

中德融创工场成立于 2014 年,作为一家制造业供应链企业,他们长期关注着我国残疾人口中占据 14%的心智障碍、精神障碍者。现在,中德融创工场拥有 69 名全职员工、45 名全职心智障碍员工,包括智力发育滞后、唐氏综合征、孤独症谱系和精神障碍者。

中德融创工场位于太仓市,包容的城市土壤提供了开放、可对话的行业支持和氛围;身处的制造业行业,则提供了严谨的标准和管理模式。工场结合了制造业的流程、行业标准、信息化管理体系发展进行了工作再设计。


 //  中德融创工场生产车间现场

在工作流程方面,他们将流程进行再拆分,使得几个员工可以操作,合力完成一项工作;对于制造业的行业标准,工场则通过可视化的方式进行翻译和理解,提醒员工完成工作;在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方面,工场与SAP合作进行了清晰可读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及明确的视觉化提示……

通过这些方式,心智障碍员工能够得到职业化的发展、尊重和获得感,因为他们相信“每个人都应有机会发展自己的潜能,并通过就业融入社会。

第②站·微软(苏州)


 //  微软苏州不动产及设施管理部(RE&F)代表分享微软苏州所在建筑背后的无障碍设施和细节

2021 年,微软宣布自己将进入无障碍发展的新阶段,即由科技赋能的全新五年承诺,为残障人士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新规划将重点关注三大领域:在行业和经济社会中鼓励无障碍技术的发展,利用无障碍技术为更多残障人士创造就业机会,以及建立一个对残障人士更具包容性的工作环境及场所。

 //  含盲文的信息牌、便于轮椅人士使用的水龙头和自动皂液机

在微软苏州,参访伙伴们重点感受了微软如何“建立一个对残障人士更具包容性的工作环境及场所”。微软对其全球各地的办公场所的设计、规划、建设、运营建立了自身的标准体系,无障碍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包括无障碍卫生间、自动感应开关门、盲文标示、无障碍洗手台、轮椅专用位等。随后的参观中,伙伴们也亲身体验了这些设施的细节。事实上,一个无障碍的包容环境是惠及所有人的。

第③站·伟创力(苏州)

 //  伟创力苏州公司人力资源招聘及残健融合项目经理介绍“在阳光下同行”残健融合福利员工项目

伟创力苏州公司坐落于苏州工业园区,拥有自上而下的包容性文化,并建立了多元与包容性的企业文化政策,即使伟创力苏州并没有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要求,他们也希望通过残健融合的方式履行自身的企业社会责任。

伟创力苏州希望突破传统的助残形式,提供平等的就业岗位,赋能福利员工(伟创力苏州对残障员工的称谓)拥有独立工作的能力。取代人们常说的“People with Disability(残疾人)”,伟创力倡导的是“People with DiversAbilities(拥有多样化能力的人)”,意为残障人士不代表所有能力都欠缺,而是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能力。

 //  伙伴们参访伟创力苏州工厂生产车间

2019 年 5 月开始,伟创力苏州正式推动 “在阳光下同行”残健融合福利员工项目,通过新员工培训和在岗培训、一对一指导或心理辅导的方式,让福利员工真正融入公司日常的运作,以此实现长效的可持续发展。对于非福利员工,伟创力苏州也会进行融合行动和包容性文化建设,形成包容的环境和文化氛围。目前,伟创力苏州的厂区共招聘 231 名福利员工(含离职),目前约有 115 名在职福利员工,任职生产一线作业员,到领班、主管和工程技术等重要岗位。

在福利员工的培养中,伟创力苏州非常注重其多职业技能的培养,一方面是帮助福利员工更好地发展,获得职业晋升,另一方面,当他们离开伟创力后,也能够拥有独立工作的能力。如今,伟创力苏州成为残健共融的推动者,通过经验分享和输出等方式,带动其他企业招募残障人士。


每家组织回应融合就业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解决方案,而推动的过程中,都离不开与多元责任相关方一起协同行动。了解彼此的想法,寻找合作的可能性,尤为重要。

同样地,推动这些这些社会议题的价值如何衡量、如何被看见,也是值得探讨的话题。除了实地参访企业,我们也举办了相关话题的对话和工作坊。


对话与工作坊


推动融合就业,来自商业领域与社会领域的伙伴都在行动。除了参访企业,来自社会领域的伙伴们也分享了自己所在机构的实践案例。
融爱融乐、联众力
推动融合就业案例分享

北京市融爱融乐心智障碍者家庭支持中心运营总监王小米为伙伴们分享了主题为“当我开始要工作的时候——心智障碍者的融合就业之旅”。当心智障碍青年就业时,面临着政策支持的低知晓度和落实度、职前教育未能与就业需求接轨、岗位机会的开发不足和企业认知不足、职场支持流程化和友善度缺失的挑战。

西安市联众力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残障事业部主管杨巧娜介绍了西安市莲湖区残疾人创业孵化服务中心的案例,分享了社会服务机构在残疾人就业创业服务的实践。创业孵化服务中心于 2018 年开始运营,以公益(社工)+社群(苗圃计划)+专项基金(创业追梦人项目:支持残疾人的创业、岗位开发等项目)+商业(探索社会企业)作为运营模式。

“社会价值如何被量化?”工作坊



 //  工作坊中参访伙伴分享观点

经济价值可以通过货币体现出来,而推动社会问题解决的社会价值如何呈现呢?

参与伙伴与两位分享嘉宾交流后,大家进入了“社会价值如何被量化”的探讨。大家分为三组进行了小组讨论和大组分享,来自中德融创工场的同事也加入了进来。以下为伙伴们讨论观点的部分摘取:

第一组


首先,价值观念的形成需要共识,而不同的责任相关方量化价值的方式也是不同的,目前的主流社会价值观会向经济倾斜。其次,在政策体系方面,一些残障相关的政策本身是相互矛盾的,例如残保金和就业率之间的关系。最后,我们也要考虑到公益行业本身溢价能力就比较低,这也是目前公益领域伙伴们遇到的的瓶颈和特性。

第二组


社会价值难以被直接量化,但是一些价值可以被间接量化。从利益相关方角度评估,残障群体的融合就业,其社会价值可以从所影响家庭收入的变化来量化;对于企业来说,企业通过CSR项目可以带来更好的声誉和潜在的商机。中德融创工场的实践,吸引了外部的参访者,也带动和影响了苏州和太仓的本地企业参与和支持。融合学院的实践也为社会带来社会价值和影响力。当然,我们也可以借鉴“总体社会影响力(total societal impact)”这个量化模型进行社会价值的量化参考。然而,目前媒体关于融合就业的报道是缺少的,如何影响媒体,同时联合校、政、企、社的策略,也是可以探索的方向。

第三组


在面对社会价值是否需要量化的问题上,首先需要了解“谁来付钱”,当理清背后的买家后,我们再决定是否需要将社会价值量化。在社会价值的维度下,我们也可以细化为经济价值、品牌价值、社区价值、社群价值和公共价值,分别量化和对应到为甲方、企业的品牌与PR、公益机构、CSR与残联、政府与基金会。在我们看来,我们应该用主流的话语重夺对于价值的想象。

参访的日程总是有限,我们希望让参访伙伴们了解更多企业推动融合就业的做法,因而邀请了两位苏州本地企业代表来分享他们的实践。
若邻、做件好事
推动融合就业案例分享

若邻苏州的人事负责人袁春花分享了若邻在残障人士就业方面的一些举措与工作。若邻总部位于西班牙,积极倡导“通过解决就业实现残疾人价值,并促进残疾人享有体育”,创立篮球俱乐部,推广轮椅篮球。2011 年,若邻在苏州成立了“若邻生产加工外包服务(苏州)有限公司”。若邻苏州目前有 65 位肢体障碍及听障员工,分布在生产管理、文员、数据员、质检、一般作业人员等岗位上,公司根据每个员工不同的性格特点、沟通交流及工作能力等安排到适合他们的岗位工作。残障员工稳定性高的特点,在若邻的员工群体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65 位残障员工中,其中服务年限 10 年以上 6 人,5 年以上 39 人。

苏州市做件好事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 2021 年成立的企业。董事长牟云介绍了做件好事通过辅助性就业、链接就业岗位、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平台搭建等方式搭建残障人士就业支持体系,目前其云客服平台目前已覆盖 213 名残疾人,并在江苏省推广,共链接省内残疾人居家就业岗位 1200 余个。为支持一些长时间脱离社会的残障伙伴适应客服这样一个需要与人高频率沟通的岗位,做件好事搭建了居家客服培训体系,建立庞大的对话数据库,预置大量常用对话技能,然后通过高频率的人机演练,帮助他们在实战之前快速积累经验。除此之外,做件好事在新岗位开发上也做了很多研究,希望找到更能发挥残障人士优势的市场空白。

“融合就业与创新”责任相关方对话


聆听完两位苏州本地企业案例后,苏州市小红帽义工协会会长徐翔、微软创新联盟运营总监朱益铭、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商学院战略与组织系战略与可持续管理副教授曹瑄玮针对商业生态联合创始人孙海燕提出的融合就业中商业的角色以及商业和社会组织如何合作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精彩对话。

徐翔认为,企业和公益机构都是在带领一群人共同去解决某个问题,在组织运营、品牌建设、产品开发、PR(Public Relations 公共关系)等方面,彼此可以借鉴。朱益铭谈到了目前国际已经在探讨如何让E、S、G的价值体现为“美元”,最终在财务报表更量化的体现。曹瑄玮则聊到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他指出,企业应该随着社会的变化去实际回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不是用半个世纪前的理论僵化自身,21 世纪的企业必须去思考如何回应当下和未来的社会环境问题。

 // 对话进行中

目前,主流社会和大部分的公众对残障、融合就业等问题的理解依旧是非常缺乏或片面,并且缺少对话和理解。三位嘉宾不谋而同地谈到,教育在促进不同责任相关方建立相关共识的重要性。曹瑄玮尤其谈到了校园外的多元教育渠道和形式可以起到的作用。

参访伙伴们也抛出问题,与对话嘉宾探讨平等的内涵、如何创造包容性的平等,头脑风暴组织形式与解决社会问题这个目标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在来回的交锋中,议题的真实现状进一步凸显,每个参与者的思考也进入了更广和更深的维度。


回顾·参访伙伴反馈



以前自己对“社会企业”和“融合就业”的概念都很模糊,但是通过参访,发现真正的社会责任可以跨越国家、民族、人种。有时候企业也像人经历的历程,要经过开始的生存,到成为拥有精神诉求的企业,来寻求社会责任的实现。在残障群体议题方面,也打破了我的舒适区,我也发现在背后的共同性,比如流程化、拆分工作的重要性。

在参访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不同的实践,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的问号,到底什么做的是对的?融合就业的目的和下一步是什么?我也会继续思考。

了解了社会企业的大环境,看到了不同形态和生态在社会责任方面做出的努力,跨界的知识和跨界的观点,更加打开思维和思考方法。

开始对“跨界”建立了一点点链接感,好像有点理解“跨界”的视野或角度,所以是一种突破;比较深刻地了解各种不同的融合就业形式,开始理解各方都是基于不同的定位、目标、需求来选择各自最合适的形式,也满足了各自的需求和带来了各自的效果,都是有价值的,从而,更加能理解和尊重。


左右滑动查看社会创业家们参访合影


点击链接查看更多本期参访细节

商业生态,公众号:商业生态探访制造业里的融合就业创新|商业生态
商业生态,公众号:商业生态融合就业参访,看见残障人士就业领域中的彼此|商业生态
商业生态,公众号:商业生态融合就业背后的推动力:从培育文化土壤到多元责任相关方的参与|商业生态


点击下方链接了解更多跨界参访信息

跨界

参访

第一期:可持续的商业创新


12

商业生态

自 2009 年以来,商业生态始终活跃在可持续发展领域,长期关注气候变化、循环经济、垃圾分类、生态时尚、塑料回收与再生、CSR(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创新等前沿议题。


照片:商业生态
撰稿:商业生态

编辑:十九

排版: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