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看起来像一件“小事”,但它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自然资源、改善生活环境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自我提升的需要,因此它不是一般的小事而是“关键小事”。
如何做好这件“关键小事”?9月28日上午,北京市朝阳区奥运村街道办事处携手北京市银杏公益基金会开展“光合计划”,以“垃圾分类‘邻’距离,绿色生活e起来”为本期主题,邀请它山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执行主任冷冬晓,昌平区霍营街道霍家营社区党委副书记、社会工作师王云环,深圳零废弃创始人毛达博士以及辖区19个社区正职领导共同就“关键小事”展开研讨。
活动现场,冷冬晓从“政社协同”的角度,分享了它山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回龙观、天通苑等区域推动垃圾分类动员的实践经验。她重点围绕志愿者的招募与留存等核心问题展开讲解,结合具体案例为大家分享了如何“找到人”与“留住人”,并与现场参与者进行开放式讨论。
王云环详细介绍了霍家营社区的“四专四有”垃圾分类模式,并重点分享了社区在有效提升志愿者留存率方面的多项有效举措,包括物质激励、精神鼓励、资源优享和宣传表彰等。
大家就此展开激烈讨论,针对分类动员以及志愿者发挥作用方面,大家一致认为要“找准关键人,做好社群运营”,其要点在于“关键人”要在社区内有一定的威望,或是有着很好的“人缘”,同时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如此才能助力社群运营,引领更多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之中。
思维碰撞的火花在沙龙现场激荡,行动之力正于社区脉络中奔涌。在推进垃圾分类过程中,街道也始终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将服务对象转化为合作对象”,让居民不仅是政策的接受者,更是行动的参与者和共建者。
“光合计划”举办四期以来,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为核心,着力构建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体系,推动社区治理从“单向管理”向“多元共建”转型。如今,“光合计划” 的 “治理种子” 已悄然发芽、日渐壮大,不仅带动优质社会组织项目在社区落地生根,更全面提升了社区治理的精细化水平,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注入了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