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社区与传承文化其实就是生存和生活
发表时间:2023-09-30


“在主流文化强力冲击的时代背景下,在传统的文化传承样式下,我们的文化似乎越来越传不下去了,而一些特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是关乎其民族如何继续存在的重要问题。文化在生活中的使用才是最好的传承样式,而文化一旦离开生活走进博物馆就变成了文物。”


 ——和继先·金沙江河谷纳西族农耕文化研习所

2018届银杏伙伴


我经常会想,问题是复杂的,每个问题背后都有其成因,而不同的问题挖下去后,成因也是交织在一起的。如何系统性的看一个问题?又怎么系统性的解决一个问题?我不擅长理论层面的知识,但是我很想通过一位在纳西族村庄生活和行动的当地人多年来所做的事情,尝试来看一下传统文化和生活的关系,以及如何系统性的解决当地实际的问题。

说到纳西族,需要先介绍一个名词——东巴,东巴是纳西族对传统宗教神职人员的称呼,是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意译为智者,是纳西族最高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为一身。东巴这个职业虽有威望,但从历史上“就是一个付出的职业,而不是获得的职业”。和继先就是一位年轻的东巴。



和继先

摄影: 

王身敦 


初识和继先是在2018年的夏天,我前往吾木村进行实地考察。这是一个近千年历史的古老的纳西族村寨,身处横断山脉的深处,坐拥金沙江,距离丽江仅120公里,当地人却也开了4个小时才抵达村寨。居住在这里的纳西族人自古以来就一直秉持着“天人和谐”的传统观念,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延续着和谐相处的关系;人与人之间也保持着和睦相处、互助互谅的优秀传统,使得吾木村成为纳西族人世代守望的一片精神家园。

纳西族的创世神话里真实记录的纳西族的自然观:人与自然(署)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人与署分家的时候,人分到了农田和牲畜,署分到了森林和野兽,如果人多开了农田侵占了署的森林,署就会放出野兽来咬人类的牲畜,也会用瘟疫、泥石流、山洪、地震来报复人类。”可以看出传统纳西族对于自然非常敬畏并保持着适当的距离,表达出了纳西族限制扩张、维持平衡的生态伦理

吹竹管号求雨,迎请自然神灵。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沟通信任,祖先或许真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密码 /王身敦拍摄


纳西族的传统文化我是陌生的,在无神论的教育环境下成长的我对“东巴”更是毫无了解,奇怪的服装,看不懂的仪式,我带着很多的问题跟着和继先在村子和田间边走边听他讲述。从他加入东巴文化传习院开始,走访各地纳西族村庄、修村史,建立种子文化图书馆,扎根乡土教育等等,我才从单纯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中走出来,看到了在这些文化基础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中的关系,以及通过文化传承、经济带动、自然教育和推动村庄治理几种方法多管齐下解决复杂的问题。

传统的纳西族乡村是以宗族为单位,也会以水资源、牲口资源等为单位建立互助小组,整个村子看起来像个大家庭。二十多年来随着乡村城镇化发展,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贫富差距增大,互助反而越来越少,而是用钱来解决问题,甚至连农作物的种植也以经济获利为导向。

吾木村的全景/笔者拍摄


2010年和继先成为东巴后,借鉴了古老的村民治理模式,以文化和共同事务为抓手,倡导乡村治理建设。他将每年的“祭天”活动恢复到最传统的状态:以宗族为单位,轮流贡献“祭天猪”,并出钱承办祭天仪式。和继先和村子里的7个宗族不断开会,推动各个宗族选举出自己的族长,解决宗族内部矛盾,承担村子建设的责任。到2017年,祭天仪式的责任已经在7个宗族中轮了一圈,宗族制逐渐也在生活中更多地发挥了黏合、管理的作用。祭天的过程中,全村人坐在一起,相互交流,村民通过共同组织、参与活动,形成更为紧密、和谐的社会网络与人际关系,这一过程同时留给孩子们很好的记忆,变成了文化和观点传递的重要契机。


在十年九旱的金沙江河谷,纳西族祖先为了应对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条件保存了丰富的种子多样性,而这些丰富的物种资源与纳西族传统的多神崇拜的东巴文化融为一体,这是东巴文化核心价值的重要体现。近几十年杂交及转基因作物品种的不断出现,现代化工业农业的发展,农作物多样性大大减少。逐渐恢复的东巴仪式中有些供品已经找不到了,可是用一个替代品那种感觉是不对的。

于是从2015年开始,和继先找回了140多种粮食和植物种子,重新培育出来。农作物的多样性和种植过程不但对土地友好,增加了农作物的安全性,而且进行老品种农作物保育和生态种植又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抓手,逐渐组成的村民联盟,向外以公平价格销售老品种农作物,增加了农民收入的安全性,同时带动村庄经济以更健康的方式发展。和继先将这些有活性的种子汇成“种子文化图书馆”

             彑

-o-

种子图书馆

         夂                 

馆内除了有展示种子的区域,也有部分农民风俗文化图书,收录并展示着和继先这些年收集来的文献、书籍、村子的历史照片和农业方面的工具,完全对外开放,是进行乡土教育最重要的载体与空间。而种子背后的故事、农具、农耕的传统方式,都联系着古老的纳西族文化,这活着的乡土生物多样性教材通过和继先和乡亲们的实践,有力的让这部分文化、知识与基因多样性一起传承了下去。文化传承与环境保护就是这样通过日常的农耕生活结合了起来。

和继先和团队备耕会议,分种子。/王身敦拍摄


现在和继先继续着东巴的日常职责,承担着纳西族文化传承与对外传播的责任,他希望通过经济带动、文化传承、和村庄治理模式等多种方法的共同进行,让村庄里的年轻人“出得去,也回得来”,让发展的好处落实在村民的生活中,希望自己的村落能有更多的人和人之间的连接与理解。

这是一个很小很古老的少数民族村落,在复杂的社会结构中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是却让我从整体上更系统的看待“文化”,它不是书本中高高在上的知识,而是在每个普普通通人身上的生活。这几年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走访了纳西族、藏族、侗族等一些少数民族村寨或社区,传统文化可真不仅仅是漂亮的服装、好看的歌舞,而是各族的祖先在历史长河中一代一代创造出生存与生活的智慧。当下,我们如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生活结合?穿着汉服背一背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恐怕无法真的传承我们的文化,现在看重的社会教育深深的影射在生活里的每个细节中,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如何可以激发每个人对文化和身份的认同以及与万事万物的联系,可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和继先是众多的社会创业家中的一位。在银杏工作的几年中,我遇到很多关注社会问题,并且带着强烈使命感坚持行动的人。我们会将更多的故事通过摄影师王身敦先生的镜头呈现给大家。





文稿:Judy  
排版:欣  怡 
摄影:王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