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解读银杏 | 《中国慈善家》:“银杏”分拆“上市”之路

来源:银杏基金会

· 媒体报道

“领证了!”

  2015年7月20日,春苗基金会秘书长崔澜馨第一时间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北京市银杏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银杏基金会)领到法人登记证书的信息。此前,她陪着银杏基金会首任秘书长林红跑遍了北京民政部门的相关系统。

  银杏基金会是一家专门支持优秀公益人才和组织发展,开展相关研究、培训、交流等活动的非公募基金会,前身是南都公益基金会的“银杏伙伴成长计划”(以下简称“银杏计划”)。

  自2010年启动以来,五年间共有67位公益行业中的优秀人才,从21个省(市、自治区)的447位候选人中,通过选拔进入“银杏计划”。在三年资助期内,银杏伙伴每人每年会得到10万元的资金资助,并且参访国内项目和海外考察。五年里,一大批优秀的公益行业领导型人才脱颖而出,其中包括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主任王奕鸥、自然之友总干事张伯驹、北京歌路营教育咨询中心总干事杜爽等人,崔澜馨也是其中一员。

  这是一个原计划至少投入十年的项目。进入第四个年头之后,“银杏计划”花了9个月的时间进行了一次自我回顾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项目战略升级和组织形式转型。

  “商业投资讲究赚钱,赚了钱就退出。公益投资,也是如此。投资人要勇于承担风险,投资之后,也需要考虑适时退出。南都基金会能力有限,而银杏伙伴群体则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在评价“银杏计划”时表示,他希望银杏伙伴走向独立,自己管理自己,解决问题,独立去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寻求更好的发展。

  发现“社会创业家”

  林红2010年刚到南都公益基金会的时候,就以项目总监的身份参与了“银杏伙伴”们一路的成长过程。

  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