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银杏分享会 | 王莹 最好的告别

来源:银杏基金会

· 银杏分享会

她来自 上海浦东手牵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

她希望 每个即将离世的人都能安得善终

她说:谈死亡,就是谈生命;不为他人,只为自己

她是王莹

最好的告别

大家好!手牵手是一家为癌症临终者提供服务的机构。七年来,我们遇到了很多被医生判了“死刑”的人。医生会说,没有治疗价值了,不超过一年半年吧。这句话任何人听了都是五雷轰顶的,我们俗称“毁三观”。因为在那一刻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被摧毁了,自己无限的恐惧被放大了。

有一个病人的女儿,她辗转了半年找到我,她问我,你知道什么是地狱吗?我看着她,然后她自己回答,现在就是人间地狱。

在上海我们做了七年,值得自豪的是参与和见证了上海医疗环境的改变。从三年前收治癌症末期病人的60张病床,一直到今年的2000张。那上海有多少癌症病人在去世呢?在我们机构起步的2008年,是28000名,到了去年是36700名,上升了31%。那我们手牵手只服务到其中的10%,我觉得还是太少。

预计到2020年,全国有四百万癌症病人面临去世。那有多少人会受影响呢?算上他们的亲朋好友将近有3千万人。所以临终关怀是一个非常大的议题,和我们每个人都相关。这位是西西里.桑德斯女士,她早在1967年就提出了“全面疼痛管理”的观点。她有一句名言说“你很重要,因为你是你。”这就是现代临终关怀的起源和核心。

很多朋友会谈到“临终”的时候,就会想到是奄奄一息的感觉,其实事实上不是的。我们在遇到很多病人的时候,在他离世前的几周,还是能够下床走路,能够吃东西、跟我们聊天说话的。所以每一个我们接近的病人,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同样需要生活品质、尊严,还有希望。

有些希望,真的是完全跳脱我们的想象。有的人希望说我要找一本旧书,因为那是他和妻子在年轻的时候,趴在床头上看到的。那时家里很小很简陋,但那份甜蜜一直印在他的心头;有的人说我想回家给小孩做最后一顿饭,因为以后就得靠他自己了;有的人希望说我要回老家,上海不是我的家;也有的人希望自己的女儿,带着自己面对死亡的勇气去高考。

有一个大姐,她在去世两周前跟我说“我想去西双版纳,那是我从小的梦想,藏了40多年。”大家都听到了,这些希望从来没有一个说我要升官发财的,全都是在说自己心里的爱和自己没有做成的事情。所以当我们走进那些病人的时候,一个个小小的愿望被点亮,他能够引领人民跨越恐惧。因为在那里,在爱里,心里可以得到安葬。

多说一句,我们在那位想去西双版纳的大姐去世前一周,找到资源安排可以去,大姐很兴奋,叮嘱儿子一起商量出行的种种事项和可能性,那一刻是她今生离梦想最近的时候。她知道,自己终于可以离开医院,上路了。

在我们做临终关怀的过程中,我们其实想做一个事。因为很多朋友,他会说我不知道临终关怀是什么?到底这条路会怎么走?我们还有多久?所以,想到做一个临终关怀的APP,希望把临终关怀的相关知识都整合在一起。

我想说临终关怀,不是说我们去送他们死,而是我们陪伴他们活好每一天,一直到最后。当然有的朋友会问,什么是陪伴?陪伴就是聊天吗?那这就像在说,公益就是捐钱嘛?这是一次元和五次元的距离。

最近我跟叶祖禹先生讨论,我是谁?然后叶祖禹先生问,你知道浪花吗?我说知道,但是其实没有浪花。然后叶先生又笑着问,你真的知道没有浪花吗?我觉得这太哲学了,还得回去再琢磨琢磨。然后前晚,我们银杏伙伴有聚会,我在感叹我们30年后会是什么样?结果孙恒就在那儿说,我们随时随地都可能成为手牵手的客户。

所以,我想“我是谁”这个问题可以先放一放,浪花就是大海嘛。人生没有既定的终点,我有幸能够加入银杏,这让我更坚定我选择公益是幸运的幸运。这儿是我们的家,所以我们也可以创造属于我们的世界。我想问大家,你们爱不爱银杏?

我爱银杏,我爱大家,谢谢。

(活动现场摄影:丁沁)

所有文章
×

还剩一步!

确认邮件已发至你的邮箱。 请点击邮件中的确认链接,完成订阅。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