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来自 一元公社 她希望 城市边缘人群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她说:只有不断积累小的力量,才会有一天飞越高墙 她是韩红梅
微小的力量
大家好,我是韩红梅,北京一元公社的创办人,我们是一家关注青年人发展和女性议题的民间组织。 这张照片上的小姑娘叫张潭,当时她6岁,在海淀区海清小学读书,就是我们常说的“打工子弟学校”。第一次看到她是在一个论坛里,北京电影学院学生傅建勇发齐了一个呼吁关注海清小学被关停事件的帖子。 原来在2006年7月,海淀区教委下令关停37所“不合要求”的打工子弟学校,张潭所在的海清小学就在其中。与此同时,家长们也收到了教委的告知书,要求学生办齐“五证”才能入学。然而要在一周之内办好包括外出务工证,老家无人监管证明在内的材料,对于长期流动在外的学生家长来说,绝非易事,但是就是这一张告知书却关系到15000个孩子的上学问题。 当时我们正在策划一个青年志愿者的行动计划,以影像作为行动工具,鼓励年轻人去记录城市里边缘人群,关注社会问题。而拍摄过程中青年志愿者要和拍摄者一起面对处理他们面临的问题。 当时正好有一个组因为拍摄对象突然回老家,被迫中止拍摄。他们看到这个消息,就说我们要去拍。这组里有个小伙子叫曾为民,北京人,26岁。 为民和小组伙伴就带着摄像机去了张潭所在学校,采访校长和老师,采访家长和孩子,了解到所谓的“要求”就是要求学校必须有150万元注册资金和200米的环形跑道。海清小学的校长是在动物园批发衣服起家的,赚的钱都投在学校了,根本拿不出那么多的注册金,更别说在寸土寸金的北京有200米的跑道,而每个学生一学期交600元的学费,也仅能支撑老师的工资和基本行政费用。 怎么办? 为民和其他志愿者就和家长一起去找海淀区教委、北京区教委,并且不断把事件反馈对外发布。网络上的讨论吸引了学生团体介入调研,也得到了普通公众和学者的支持,然后媒体开始报道这件事情,最终北京市副市长亲自调查此事。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9月5日,海淀区教委暂缓关停打工子弟学校,但海清小学在内的几所学校还是被关闭了。这里孩子们回了老家或者到其他学校读书,张潭虽然没有办齐五证,也在多交了300块钱后,可以继续留在北京读书。 打工子弟的教育问题一直都是进城务工农民们必须面对的大问题,但对为民这样的城市长大生活的年轻人来说,是无法想象的。后来,他告诉,所有青年人都有责任去了解和回应这个社会上还有另外的一群人的生活。而整个介入拍摄过程事实上对他是一次行动教育。 为民和他的小组成员们将这个过程中拍摄的素材剪辑成片,在高校和公共空间放映,话题一次又一次被讨论,也鼓励更多年轻人参加这个计划。 到现在,青年行动影像计划持续了近十年,每一期都邀请至少20位年轻人参与,一共工作最长达八个月,通过提供影像创作指导和小组督导来协助年轻人了解和介入社会问题和关注边缘群体。一批一批青年行动影像志愿者通过他们的作品,把关切的焦点对准大街上的小摊小贩、城市里的家政工人和工业区的年轻女工,让年轻人在影像创作过程中生发改变的行动 我们希望有个美好的社会,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公平教育机会,能有基本的生存权利,有活着的自由和尊严。然而每个人也绝非独立生活,在这场打工子弟教育争权事件中,青年行动影像志愿者在整个行动倡导过程中接力赛中的一部分,而社会改变需要更多人的协力发展。 一个志愿者说,一个社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底层劳动者,这个社会就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青年人是社会良善发展的契机,我们知道在推动社会改变的道路上,这些小小的行动,只不过是微茫的光亮和温软的关切,但是所有的一切都会成为加持的力量,行动所到之处,必有改变。 谢谢大家。 (PPT中摄影作品由演讲人提供,活动现场摄影:丁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