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银杏分享会 |周翔 法律若无人使用只是一张纸

来源:银杏基金会

· 银杏分享会
他来自 安徽绿满江淮环境发展中心 他希望 越来越多的人借助环境诉讼伸张权利 他说:没有人希望自己成为暴民,我们只是要找到真正有力的武器 他是周翔

相信法制的力量

大家好!我叫周翔,来自安徽的环保组织绿满江淮,顾名思义,我们关注长江和淮河流域的环境问题。 从2007开始,我们关注了淮河流域一个癌症村,当地化工企业企业多年污染导致68人因癌症死亡,通过我们和村民四年多努力,最终推动了当地三家化工企业的搬迁。我们的故事被拍摄成了纪录片《仇岗卫士》,还荣获了2011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提名奖,被誉为中国的《永不妥协》!

污染企业搬走了,但遗留问题很多,比如因污染导致的癌症患者的赔偿问题,还有受污染的土地。光靠媒体的力量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为此,我们想到了用法律的手段来帮助当地的受害者;我们搜索安徽省做过环境法律援助的律师,发现没有,全国也很少。

没有人,就只能创造人!我们举办了两期环境律师培训,出人意料地来了60多人,后来他们中的一部分加入了由我们组织的安徽环境公益律师团,持续地为污染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 其实环境诉讼挺难的。2013年4月,安徽望江县的一个叫宋新元的农民找到我们,说一家被浙江淘汰的化纤企业被招商引资到了当地,已经连续违法排污2年多,周围老百姓家中门窗紧闭,但是睡觉时还会被刺鼻的气味给呛醒。不少人得了呼吸道疾病乃至癌症。这个企业的排污口就在长江边,还曾恶劣的将万吨废水排入长江,村民多次上访,但没有任何效果。   经过工作人员的多方调研,我们发现这家企业的环境影响评价有问题。当时参加听证会的都不是当地村民,签到本上还有明显伪造痕迹。而环评机构负责人居然还是当地环保部门官员。这个企业的卫生防护距离只有400米,远低于国家要求的1000米。 安徽从未有过环境侵权案的诉讼先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国家明令禁止而又司空见惯的“潜规则”,背后有巨大的利益链,这官司打还是不打? 好吧,这个官司我们去打了。但经过两轮庭审,我们败诉了。一方面,当地环保部门为了不认错也是蛮拼的;另外一方面,当地的环境司法还不太健全,律师也缺乏相关经验。 但媒体对案件铺天盖地的报道点燃了村民用法律途径解决环境问题的激情。他们开始对污染企业的排污口定时监督,随时举报。我们也培训他们学习申请信息公开,拨打12369环保热线,让企业非法排污行为陷入到人民监督的汪洋大海中去。2个月后,安徽省环保厅下令对这家化工企业进行停业整顿。   2013年的6月,我们发现江苏一家企业在安徽宿州倾倒25吨化工废料,2个过路人被化工废料熏倒住院。安徽紧挨着江浙工业发达地区,为节约成本不少江浙企业偷偷把化工废料拉倒安徽倾倒,仅2010-2014年就有14起,损失过亿元。恰巧就在当月,最高人民法院和检察院颁布了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我们立刻向当地检察院递交了环保组织意见函,当事企业负责人和运输者被提起刑事诉讼。这一次,我们赢了! 今年《新环保法》正式实施,环保组织可以作为公益诉讼的原告,可以状告污染企业了。我们联合中国绿发会针对安徽涡阳危险废弃物倾倒事件的涉事企业提起了公益诉讼,10月20日在亳州市中院立案,成为安徽环境公益诉讼第一案。此外,今年7月颁布的《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改革试点方案》中,安徽成为试点省份,此时我们环保组织也成了“香饽饽”,检察机关主动联系绿满江淮,希望联合推进几起环境案件的解决。   2011年至今,绿满江淮参与环境法律援助个案30起。我们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借助环境法律手段伸张权利,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越来越支持。现在在安徽,环境立案已经容易很多,司法机关对于环境诉讼越来越熟悉,效率也越来越高。我想,在遭遇环境污染时,没有一个人会想成为所谓的暴民,我们希望帮助更多人找到真正有力的武器,那就是更有执行力的法律。 (PPT中摄影作品由演讲人提供,活动现场摄影:丁沁)
所有文章
×

还剩一步!

确认邮件已发至你的邮箱。 请点击邮件中的确认链接,完成订阅。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