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京华时报 | 银杏计划投资于人

来源:银杏基金会

· 媒体报道

自然之友张伯驹、“瓷娃娃”王奕鸥、歌路营杜爽、春苗基金会崔澜馨……这些公益圈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银杏伙伴”。过去五年,南都基金会的银杏伙伴成长计划坚持“投资于人”,资助67位公益小伙伴,提供每人3年30万的个人发展支持,帮助他们实现了自己的公益理想。

如今,银杏计划孵化成独立基金会,7月20日,北京市银杏公益基金会成立,银杏计划得以成功放飞。虽然基金会未来发展一切还在规划中,但对人的投资,却将是他们一直坚持的方向。

□案例

推心置腹的面试过程

官文宾是广东省担当者行动教育发展中心的总干事,也是2013年的“银杏伙伴”之一。因深圳合作伙伴某基金会秘书长的推荐,他得知有这个项目。

随后,秘书长写了一份关于推荐他成为银杏伙伴的介绍信,南都基金会给他发了一个申请书,填完没有多久,南都秘书长带队对官文宾实地访谈和考察。通过后,他还要去北京复审。这次面试经历让官文宾印象深刻。

“评委大都是公益界的大佬或专家,每人一个房间,问了很多问题,关于机构历史、业务模式、个人在其中收获、目前面临困难等,面试时间很久。”官文宾回忆,不像其他的面试你问我答,这次更像是伙伴面对面交流,专家们推心置腹地跟他沟通。最终,他通过了考核,得到了连续三年、每年10万元的资助。

“银杏伙伴”计划一直宣称,要满足公益青年基本生活保障、社会认同和自我能力提升的需求。这一点在官文宾身上有了非常好的体现。由于全身心投入公益,早期他拖欠了很多债款,每年10万元的资助帮他还了一部分。

培养乡村孩子阅读素养
   
虽然官文宾才32岁,但他的公益之路已经走了11年。2004年还是大学生的他以田野调查和公益活动方式参与社会问题研究,2008年随着汶川抗震救灾的志愿者活动,草根NGO“担当者行动”成立。当年7月研究生毕业后,他全职投身于公益,隔年7月成为“担当者行动”第一名全职工作人员,做总干事至今。

面对乡村阅读方面的许多问题,官文宾扎根乡村学校,希望为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提供关键性支持。他发起了“班班有个图书角”,在乡村学校建立班级图书角,为孩子推荐优质课外图书;发起“阅读领航员教师成长计划”,培训乡村老师,让其成为孩子的陪伴者;发起“未来英才夏令营”,培养阅读推广志愿者,服务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

“乡村已经不是简单的扶贫。乡村助学发展到现在,也已经从希望工程时代的‘我要上学’转变为‘我要上好学’。”官文宾认为。

□项目

资助个人而非公益项目

今年1月底,“银杏伙伴”计划有了一次关键性转变,南都基金会的理事会做出“放飞银杏”的决定,将银杏计划孵化成独立的基金会。如今这个想法终于实现,7月20日,银杏公益基金会成立。

银杏公益基金会将于8月31日召开首次理事会,将继续以人才培养为主线开展未来的工作。从2010年9月开始截止到最近,有300多位推荐人推荐了400多名的被提名人,67名伙伴得到了资助,其中不乏近两年“红”起来的公益人士:“瓷娃娃”王奕鸥、歌路营杜爽、春苗基金会崔澜馨等。

为什么会想到投资于人?原南都基金会项目总监,现如今担任银杏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的林红介绍,源于南都理事长徐永光先生的判断:公益行业的瓶颈在于人才、资源和文化,而其中人才是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我们希望未来不仅支持专业的公益人才,也希望支持大学实习生和专业志愿者。公益一定是专业精神与志愿者精神的结合。”

受助者自行决定资金用途

“银杏伙伴”计划另一个特点在于,资助方尊敬伙伴们对资金的使用计划,他们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来决定怎么花钱,三年中达到什么目标。

但是,成为“银杏伙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银杏计划”采用的是他荐制而不是自荐制。还需要专家面试、评审。每个候选人要有一个5分钟的短讲,给评委介绍自己做的事情,然后专家和候选人一对一进行一个小时的长谈。之后,三位专家再合议,并且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全票通过才行。

据悉,著名的姬十三当时未能入选。评审专家会议给出的理由是,姬十三在商界和公益界跨界发展,是个非常优秀的人才,但他的商业和公益事业发展都比较好,银杏计划所能发挥的杠杆作用较小,因此未能入选。

如果选拔成功,面试通过,该计划会提供每年10万、连续三年的资金支持。虽然对资金使用没有硬性要求,但一年两次的集体活动是必须参加的。

所有文章
×

还剩一步!

确认邮件已发至你的邮箱。 请点击邮件中的确认链接,完成订阅。